文︱陆弃
老百姓春节放个鞭炮都要被劝阻,说是环保,说是安全。结果一个国际户外品牌跑到海拔55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,搞了个“升龙”烟花秀,还美其名曰“艺术”。真敢啊,敢在青藏高原这片被称为“地球第三极”的地方,往天上扔火药,往民族龙脉炸响。视频一出,全网炸锅,热搜瞬间挂满“始祖鸟烟花”话题,网友一句话直戳痛点:你们欠雪山一声道歉。
9月19日,始祖鸟和艺术家蔡国强在日喀则江孜热龙地区燃放烟花,结果引来铺天盖地质疑。生态专家第一时间跳出来提醒:高寒草甸极其脆弱,一旦破坏难以恢复。所谓“生物可降解材料”在这种环境里根本不能保证降解,更别提烟花残留里的化学物质,土壤、水源、动植物,全得受伤害。这不是几天能看出的事,而是长期的生态创伤。换句话说,你们放的是烟花,留下的却可能是高原生态的“暗伤”。
艺术和生态,能不能绑在一起玩?在都市里搞烟花装置艺术,顶多多扫点垃圾;但在青藏高原?那不是舞台,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塔,是数亿人口的江河源头。生态系统脆弱到什么程度?草长不快,水源难养,一旦草甸土壤被污染,几乎是不可逆。专家说了,“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发现的变化”,听起来冷冰冰,却让人心里发凉。艺术家说“升龙”,可高原若被炸出伤痕,这龙升起来的是烟雾,掉下来的却是生态代价。
展开剩余61%始祖鸟和蔡国强事后都道歉了。工作室说“虚心接受所有批评”,承诺配合第三方评估。始祖鸟也急忙发致歉信,说“初心是想提升对高山文化的关注”,结果承认“偏差甚至偏离”。甚至还承诺,会补救、会推动环保计划。听上去态度很诚恳,但问题来了:你既然知道这是高原,知道是敏感区,为什么还要在这里点燃火药?难道事前没人提醒?还是说艺术的光环可以凌驾于常识之上?
更微妙的是,始祖鸟的道歉信中外有别。国内版本强调“接受批评”“会整改”,国外版本却说“这和我们的品牌价值观相悖”,甚至还甩锅,暗示责任在“当地艺术家”和“中国团队”。这操作一曝光,网友更火了:你在中国放烟花惹的祸,却在海外推责任,这不就是“双面道歉”吗?国内说“我们有错”,国外说“我们很失望”?这比烟花残渣更刺眼。
舆情发酵后,当地政府也被推到台前。生态环境局一开始回应说“手续合规,目前生态未受破坏”。这话放在风口浪尖,立马被喷翻。民众的愤怒点不在于有没有批文,而在于谁给你胆子在高原搞烟花?于是,9月21日凌晨,日喀则市委市政府紧急表态,成立调查组,现场核查,承诺依法依规处理。12345热线也说,会把公众关切转达相关部门。这才像样——因为面对公众的质疑,你不能只丢一句“合规”,合规不是免死金牌,合规也掩不住生态风险。
为什么艺术创作到了中国的雪域高原,就能突破环保红线?是监管环节的盲区,还是商业利益的自信?青藏高原不是舞台,不是背景板,它是生态命脉,是“亚洲水塔”。任何一点污染,都会顺着江河,流向下游千里之外。我们对鞭炮、烟花限制得越来越严,老百姓家门口放个烟花都要被劝停,可一个国际品牌在雪域放烟花,却能轻易过审,这才是公众最愤怒的地方。
所以这场争议不是“环保VS艺术”,而是“常识VS傲慢”。艺术可以创新,但不是无视底线;品牌可以营销,但不是踩在生态上作秀。始祖鸟说要推动“藏地环保计划”,可谁信呢?你刚点完一把火,就说要做公益,这逻辑本身就是讽刺。艺术升起的龙,在公众眼里,只剩下“烂尾的烟花”和“刺目的双标”。
发布于:江苏省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